2018 年 10 月,金庸去世,作為金先生的摯友,倪匡在接受采訪時曾說," 金庸、黃霑、張徹、林燕妮、我。五個人,四個人去世了。只剩我一個了。很寂寞的,真的。我身體差到極點,百病叢生,舉步維艱…… "

言語中透露著落寞與孤寂,作為見證了香港文化一路繁盛走來那一輩文人,倪匡自然成為了那段時光的守望者,但無奈歲月蹉跎,人世滄桑,沒有人可以抵擋住這一切。

7 月 3 日,據港媒報道,香港著名作家倪匡離世,享年 87 歲。據悉,倪匡于當日下午離世。一名倪匡身邊的朋友透露,倪匡已患病一段時間,生前一直由家人照顧。

倪匡,原名倪聰,字亦明,1935 年 5 月 30 日出生于上海,籍貫浙江寧波。他與金庸、黃霑和蔡瀾并稱為 " 香港四大才子 ",曾用筆名包括衛(wèi)斯理、沙翁、洪新、岳川等,代表作有小說《藍血人》《六指琴魔》等。

1962 年,倪匡在查良鏞(金庸)鼓勵下,開始用筆名 " 衛(wèi)斯理 " 創(chuàng)作,他的第一篇小說名為《鉆石花》,在《明報》副刊連載。不久后,他的個人第四篇小說《藍血人》出版,自此開啟了他的科幻小說創(chuàng)作之路,該作品于 2000 年入選 "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 "。

金庸曾贊倪匡說:" 無窮的宇宙,無盡的時空,無限的可能,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恒矛盾,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。" 不過,倪匡自己并不覺得他是多么 " 天才 ",他坦承自己除了寫作之外,沒有其他的謀生本事。倪匡說自己初到香港時,無以為生。去工廠做雜工,收入低得不得了,他看了報紙,覺得報紙上的文字他也能寫,就去投稿,沒想到文章發(fā)表掙了稿費,而且稿費數目讓他很滿意," 我就想這一行干得過,我就可以去寫小說了。"

據說倪匡寫作速度每小時可寫 3000 字,而且從不涂改、從不回看,曾同時為 12 家報紙寫連載。倪匡曾撰寫對聯:" 屢替張徹編劇本,曾代金庸寫小說 ",說的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兩件事。

蔡瀾曾講過,倪匡在邵氏寫的劇本,拍了的有 200 多部,還有近 200 部沒拍。徐克在金像獎上也激動地說,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武俠片,那時幾乎所有的武俠片片頭出來,上面永遠寫著 " 編劇——倪匡 "。

徐克說自己做導演后第一個愿望就是," 邀請倪匡能為自己寫一個劇本,合作之后才發(fā)現倪匡永遠準時交劇本,只要你先付錢。而且他從來不改劇本,也從來不開會。"

張徹曾經開創(chuàng)了香港武俠電影的輝煌,倪匡功不可沒。1967 年,張徹導演的電影《獨臂刀》上映,成為首部突破一百萬元票房大關的港產電影,張徹以赤膊見肉、刀劍見血,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的電影武俠時代,這部電影的編劇正是倪匡,倪匡與與張徹合作十多年,堪稱他的 " 金牌編劇 "。這也就是倪匡生平第一件得意事。

而倪匡所說的第二件得意事,曾代金庸寫小說,則透露出這對好友間啼笑皆非的趣味。據悉,當時金庸的《天龍八部》正在連載,金庸有段時間應邀要到訪歐洲。但是小說不能斷更,他就想到了讓倪匡救救急,臨走前金庸囑咐:" 千萬別把人物寫死。" 倪匡滿口答應,結果金庸回來后發(fā)現,確實沒把什么人物寫死,卻把阿紫寫瞎了。金庸回來只能連連搖頭,好好一個人就這么瞎了。倪匡很無辜," 如果阿紫不瞎,哪有她和游坦之那樣的愛情?" 后來他又吐槽金庸說," 喬峰武功那么高,你居然看不出化妝的阿朱,聽腳步聽不出來嘛?" 后來阿紫的眼睛被金庸 " 醫(yī) " 好了,倪匡卻再也沒有機會碰金庸的小說。這對死黨的斗嘴讓人忍俊不禁,不過倪匡雖然嘴硬,卻對金庸佩服得五體投地:" 沒有什么四大才子,只有他是才子。"

與金庸靠著自己的武俠江湖揚名一樣,倪匡在香港編劇界的地位,也都是自己靠著一部部作品堆積起來的。1972 年,倪匡擔任《精武門》的編劇工作,為李小龍量身塑造了 " 陳真 " 這一經典形象。電影上映后,李小龍拉倪匡去戲樓觀看。李小龍緊張得手心出汗,倪匡卻十分佛系。電影大火之后,專家們開始研究陳真其人,倪匡聽聞,哈哈大笑:" 陳真的故事,都是我編的。"1987 年,倪匡與梁小中(石人)、哈公、黃維梁等發(fā)起成立香港作家協會,倪匡出任會長。2012 年,他的武俠小說《六指琴魔》獲得第 31 屆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。

84 歲時,倪匡曾現身香港書展,他透露自己已經很多年不寫書了:" 寫作配額都用光了。晚上 9 時睡覺,早上 8 時起床,讀報紙、看書,然后梳洗打扮,上午 11 時吃飯,然后午睡至下午 3 時,活動都在 3 時后。人家叫我寫自傳,都不知寫什么好。" 倪匡表示自己生命的配額越來越少,人生樂趣越來越少,病痛越來越多。喝酒、抽煙、寫作的配額都用光了,但有一樣除外,就是睡覺," 一碰枕頭就睡覺,而且不斷做夢,我也不知道為何年紀越大,睡得越多。"

在香港書展活動結束時,倪匡曾笑著與觀眾告別:" 我要跟你們說,來生再見。" 坊間多有傳言,倪匡曾自撰墓志銘:" 多想我生前好處,莫說我死后壞處。" 這種超然脫俗的價值理念,或許很早就浸潤在這位老者的心間。倪匡在自己書《不寄的信》中說," 有美麗,有青春,陽光燦爛,秋風涼爽,不饑,不寒,感情上有一定的寄托,有人為之神魂顛倒,這樣的人生,已經是最高的境界,如果再為小事而郁郁不樂,那實在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。" 顯然,倪匡的人生正是這樣的灑脫與不羈。

隨著倪匡逝去," 香港四大才子 " 只剩下蔡瀾這一位 " 食神 ",正如《神雕俠侶》結尾處所說," 你瞧這些白云聚了又散,散了又聚,人生離合,亦復如斯。 " 我們知道 " 香港四大才子 " 齊聚已是往事隨風,但幾位好友之間的人生趣事,卻留在了這煙火江湖。

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實習生蒯安琦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