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 年 10 月,金庸去世,作為金先生的摯友,倪匡在接受采訪時曾說," 金庸、黃霑、張徹、林燕妮、我。五個人,四個人去世了。只剩我一個了。很寂寞的,真的。我身體差到極點,百病叢生,舉步維艱…… "
言語中透露著落寞與孤寂,作為見證了香港文化一路繁盛走來那一輩文人,倪匡自然成為了那段時光的守望者,但無奈歲月蹉跎,人世滄桑,沒有人可以抵擋住這一切。
倪匡,原名倪聰,字亦明,1935 年 5 月 30 日出生于上海,籍貫浙江寧波。他與金庸、黃霑和蔡瀾并稱為 " 香港四大才子 ",曾用筆名包括衛(wèi)斯理、沙翁、洪新、岳川等,代表作有小說《藍血人》《六指琴魔》等。
據說倪匡寫作速度每小時可寫 3000 字,而且從不涂改、從不回看,曾同時為 12 家報紙寫連載。倪匡曾撰寫對聯:" 屢替張徹編劇本,曾代金庸寫小說 ",說的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兩件事。
蔡瀾曾講過,倪匡在邵氏寫的劇本,拍了的有 200 多部,還有近 200 部沒拍。徐克在金像獎上也激動地說,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武俠片,那時幾乎所有的武俠片片頭出來,上面永遠寫著 " 編劇——倪匡 "。
張徹曾經開創(chuàng)了香港武俠電影的輝煌,倪匡功不可沒。1967 年,張徹導演的電影《獨臂刀》上映,成為首部突破一百萬元票房大關的港產電影,張徹以赤膊見肉、刀劍見血,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的電影武俠時代,這部電影的編劇正是倪匡,倪匡與與張徹合作十多年,堪稱他的 " 金牌編劇 "。這也就是倪匡生平第一件得意事。
與金庸靠著自己的武俠江湖揚名一樣,倪匡在香港編劇界的地位,也都是自己靠著一部部作品堆積起來的。1972 年,倪匡擔任《精武門》的編劇工作,為李小龍量身塑造了 " 陳真 " 這一經典形象。電影上映后,李小龍拉倪匡去戲樓觀看。李小龍緊張得手心出汗,倪匡卻十分佛系。電影大火之后,專家們開始研究陳真其人,倪匡聽聞,哈哈大笑:" 陳真的故事,都是我編的。"1987 年,倪匡與梁小中(石人)、哈公、黃維梁等發(fā)起成立香港作家協會,倪匡出任會長。2012 年,他的武俠小說《六指琴魔》獲得第 31 屆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。
84 歲時,倪匡曾現身香港書展,他透露自己已經很多年不寫書了:" 寫作配額都用光了。晚上 9 時睡覺,早上 8 時起床,讀報紙、看書,然后梳洗打扮,上午 11 時吃飯,然后午睡至下午 3 時,活動都在 3 時后。人家叫我寫自傳,都不知寫什么好。" 倪匡表示自己生命的配額越來越少,人生樂趣越來越少,病痛越來越多。喝酒、抽煙、寫作的配額都用光了,但有一樣除外,就是睡覺," 一碰枕頭就睡覺,而且不斷做夢,我也不知道為何年紀越大,睡得越多。"
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實習生蒯安琦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。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