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有父母覺得孩子叛逆、暴躁,不好管。
與其一張嘴就讓孩子厭煩,不如學習一下和孩子愉快溝通的技巧吧。
許久之前,我跟孩子爸一起看過一個于謙的綜藝。
當被問道:“你最怕你兒子跟你說什么?”
于謙說:“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說?!?/p>
于謙透露,自己每次問兒子:“學校生活怎么樣啊?”
兒子的回答永遠就是:“挺好的”、“就那樣”,剩下的再沒其他話可說了。
于謙也是無奈:“這個是我最害怕的,因為你不了解他,也開始進入不了他的世界?!?/p>
還真沒想到,在臺上“句句珠璣,侃侃而談,啥梗都能接”的相聲皇后,在兒子面前竟然怕“冷場”。
只有26.73%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話最想告訴的人是父母,并且這一比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。
其中,中學生首選“和同學、好朋友說心里話”的比例為57.54%,小學生為42.89%。
為什么孩子越長大,和父母越無話可說了呢?
不是孩子越長大越跟父母無話可說,而是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話語權
。因為,有些父母太過強勢,總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說的去做,還喜歡安排孩子的所有事情。孩子可能也表達過自己的見解,但每次都會被父母否決,時間久了他們就對個人想法絕望了。反正說不說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,又何必浪費口舌呢?
所以,父母們如果發(fā)現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無話可說,就要反思一下,自己平時是不是太強勢,不懂得尊重孩子,更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?如果是,那就是自己把孩子推遠了,就別怪孩子不理你。
孩子正嘎吱嘎吱地吃著炸薯片:“媽媽,薯片真好吃!”
“那也別光吃薯片這些沒營養(yǎng)的了,多吃點魚,吃魚更聰明!”
孩子興沖沖地跑過來:“媽媽,我發(fā)現了一塊特別奇怪的石頭,你看像不像烏龜?!?/p>
“在哪兒弄的啊,臟兮兮的,扔了,趕緊回家洗手吃飯去!”
孩子把腿磕破了,抱著腿疼得直哭。
“我說什么了,讓你慢點,看著點,不聽吧,這下知道疼了吧,長記性了吧!”
就這場景,熟悉不?
事實上,我們只“聽”到了「沒營養(yǎng)、不衛(wèi)生、急于評價、講道理、解決問題」,就是沒“聽”到孩子。
我們總是「來不及」聽完孩子分享的趣事,就「等不及」告訴孩子你想傳達的內容。
真正的聽,是一種簡單的,單純的接納。
就像臺灣心理咨詢師周志堅博士所說:
“我們必須把自己“變成五歲的孩子”,用一顆“赤子之心”進入生命,它是情感的、靈性的、直覺的。”
說白了就是,不帶有任何評判去傾聽,心理學叫“無條件積極關注”。
在親子關系中,我們考慮更多的是「怎么說,才能讓孩子聽進去」。
但是,你只想表達自己,甚至強迫孩子接受你的觀念,天兒都沒法兒聊,誰又愿意聽?
當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否認或者忽略的時候,他們會感到難過和憤怒,信號也就自動斷開了,慢慢就不說了。
如果你“聽對了”,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,信號就連上了,也為進一步溝通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
所以,我們總抱怨孩子不和我們說,可事實上孩子曾經不止一次開過口,是我們堵住了孩子的嘴,捂住了自己的耳朵。
縱使你有再多的愛,孩子也接收不到了,縱使孩子有多么想說,也就說不出口了。
原因之二——大人不會說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·法伯說過:永遠都不要低估親子對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。
同時,她還寫出了「十大娃希望你閉嘴」的場景。
這么說吧,1、4、5、9、10我全中了~
聊天,其實是父母和孩子最簡單的相處方式,是一種愛的雙向輸入輸出。
跟孩子聊天的技巧,其實就是減少「用力」,克制你那克制不住的表達欲和控制欲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。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