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,小白讀財經粉絲燦爛煙火曾在我的文章《中國家底曝光,中國到底有多少錢?》(2020.06.02)留言:
債券基金最近一個月怎么了?老是在跌還能持有嗎,還是出來等止跌了再接回去?
這位粉絲在6月2日提出了問題,但我忙于他事,沒有及時更新文章作為回復。我沒有及時關注,不意味著這個事沒有繼續(xù)發(fā)酵。
不久,網絡文章《銀行理財也虧了,投資者驚呆……》(2020.06.11)講述了近期債市劇烈調整,部分債基類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回撤,引起投資者吐槽和投訴的事件。
今天,我為什么要討論這個事呢?
主要原因:
1、習慣剛性兌付和穩(wěn)定收益的普通投資者發(fā)現,自己投資的理財產品虧了。
2、資管新規(guī)出臺后,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。
在專業(yè)的投資圈,無論盈虧,參與者基本的態(tài)度是愿賭服輸。
然而,到了普通投資者這里,視角就變得不一樣了,因為我是普通人,不懂投資理財知識,所以把錢交給專業(yè)投資機構打理,希望獲得穩(wěn)定收益,且能剛性兌付。兜售理財產品的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也在有意無意地口頭“滿足”普羅大眾的美好愿望。
結果,被現實打臉了,銀行理財既不穩(wěn)定,也不能剛性兌付。普通投資者心理落差非常大。當然,我們不能說這些金融機構“有錯”。
小白讀者別惱火,先心平氣和地往下看。
在此,大林我要補充一下,本人沒有投資銀行理財產品,也不對此做投資建議,不為投資結果負責。
以招商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為例。(無意冒犯,只是舉例,科普金融知識?。?/p>
這是招商銀行官網截圖,手機上看會比較小,內容顯示不清。為此,我們挑重點講!
這款名為季季開1號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,其標識的風險評級是R2(穩(wěn)健型)
近期,單位凈值變化:
6月10日,0.9988
6月03日,0.9997
5月27日,1.0022
一般而言,類似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其發(fā)售時,單位凈值為1,現如今跌破1則意味著有投資者出現虧損。
這與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有差異,因為存銀行定期,買國債都是穩(wěn)賺不賠的。
為什么固定收益率類,且風險評級為穩(wěn)健的理財產品不能獲得穩(wěn)定收益率呢?(起碼不能虧?。。?/p>
為了明白其中的門道,我們需要點開“產品說明書”
季季開1號投資目標:
本理財計劃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,包括標準化債權資產(含債券)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,本產品將結合宏觀經濟走勢、利率走勢的判斷,加強信用風險把控,做好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,力爭為投資者創(chuàng)造資產的穩(wěn)健增值。
目標很宏大,具體講什么呢?
實質就是拿著我們投資者的錢去買債券,以此盈利,然后分錢給我們。
季季開1號投資范圍:
本理財計劃理財資金可直接或間接投資于以下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,包括但不限于:國債、金融債、央行票據、地方政府債、政府機構債、企業(yè)債、公司債、短期融資券、超短期融資券、中期票據、中小企業(yè)集合票據、次級債、二級資本債、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(PPN)、資產支持票據、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及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資產支持證券、固定收益類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、各類銀行存款、大額存單、同業(yè)存單、同業(yè)拆借、債券逆回購等標準化債權資產,以及投資于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資產管理計劃或信托計劃等。
這一看,可把我嚇一跳,投資范圍非常大,幾乎所有“市場主流債券”都可以買了。受限于文章篇幅,我們還無法全部列示。
這些大類投資項目下,還可以細分,譬如國債、金融債、央行票據就可以細分成很多個類別。
這會造成什么結果呢?
理財產品的實際管理人的投資權限過大,其選擇權范圍過寬,風險也會隨之增加。所以,金融機構打了一個補丁。
季季開1號投資比例:
有讀者可能對于標準化債權資產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有什么區(qū)別感興趣,希望深入了解,但我們放開講,又要多出一篇文章了。
不過,為了讓大家理解,我們以一個小例子說明。
舉例:
1、張三拿著爸媽的錢到廣州江南水果批發(fā)市場做買賣。
2、水果批發(fā)市場的水果種類很多,張三不可能樣樣精通,為了防止兒子胡亂買賣,爸媽規(guī)定張三60%以上資金做常見,且大眾消費較多水果(香蕉、蘋果、西瓜等)的生意,現在熱門的榴蓮和山竹可以參與,最多只能用40%的資金。
張三爸媽有很好的安排,用于抵御風險,但不意味著不虧錢。
假若整個水果市場都不景氣,那么大眾水果和熱門水果都會受到影響。
同樣的道理,債券市場不理想,任何以債基為本的理財產品也會受影響。
嘉實中證企業(yè)債指數C(160721)的凈值走勢圖比較能反映問題。
各時間點凈值:
2020年6月16日,1.1726
2017年12月25日,1.0621(低位)
2016年10月13日,1.2235(高位)
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,債券類基金的凈值是不斷變化的。對此,以債基為本的理財產品怎么可能實現超穩(wěn)定,且高收益的“承諾”呢?
以前,我們很少聽聞銀行理財產品虧損,背后是在于“剛性兌付”。
銀行為了應對余額寶、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競爭,同時留住對收益率和穩(wěn)定性要求較高客戶,紛紛推出“剛性兌付”理財產品。
通俗理解就是“高息攬儲”!
然而,這是不可持續(xù)的,原因有多方面:
1、銀行間相互競爭,不斷推出更高收益率承諾的理財產品。
2、銀行理財投資會越來越激進。
3、銀行資金成本持續(xù)上升,最后給予實體經濟的“貸款利率“提高,無形中加息。
2019年數據顯示,25個行業(yè)的平均利潤率不到8.35%。實體經濟如此低的利潤率不可能支撐收益率不斷上升的銀行“理財產品”。
不合理的預期容易誘發(fā)風險,監(jiān)管部門早就制定了對策。
早在2017年11月17日,人民銀行就發(fā)布了《中國人民銀行、銀監(jiān)會、證監(jiān)會、保監(jiān)會、外匯局關于規(guī)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(yè)務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
其中,第十八點就特別指明了,要打破剛性兌付。(截圖)
對此,小白讀財經早前也寫過相關文章。
小白老師點評: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和非保本,所謂保本即你去買銀行理財產品,銀行會確保你本金不受損失,然而現實情況下,銀行未來招攬客戶,即使是非保本也會存在隱形擔保,打破剛性兌付即銀行不再為非保本理財擔保,客戶風險自擔。
文件明確:出現兌付困難時,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。
為什么我們現在才理解其中的內涵呢?
很簡單,債市低迷,帶動債基銀行理財產品下滑。有人投資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凈值下滑,真實案例的虧損出現了,而且可能就出現在自己或周圍親戚朋友身上。
稍微心細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可能已經發(fā)現,現在我們經常可以查看“凈值”。
譬如,招商銀行的季季開1號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,2020年6月10日單位凈值為0.9988。
這就是政策中對理財產品估值法的變更,結果導致:
1、早前我們只看到固收理財產品的結果,現在可以看到銀行“廚房后臺”每天的凈值變動。
2、理財產品的資金池子也同步被拆開。
3、用以平滑收益率曲線的手段被抑制。
你可能心里難受,但這就是真實的金融世界。
以前從來沒有,但以此為開端,以后是常態(tài),同時也教育了投資者,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不虧損的理財,只是風險大小不同而已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。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