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?這幾乎是一個偽命題。
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答案。
但我最近看到一個詞很有意思,叫「育兒合伙人」。
老婆(老公)是你的合伙人,而孩子就是你們倆最大的客戶。
養(yǎng)育孩子,就和工作一樣,也需要關注用戶需求,定期團建,及時復盤。
心和愛,缺一不可。
被一個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喊聲嚇到了!
「錢,錢,整天就想著錢?!?/span>
「錢真的有那么重要嗎?」
面對媽媽,孩子哭得聲嘶力竭,用盡全力喊出自己的心聲,還打算用自己存錢罐里的錢來買媽媽的一天陪伴。
看得出孩子真是難過了!
但又怎樣呢?幾乎所有人都站在媽媽那邊,「奉勸」孩子:
「孩子,等你長大了就知道錢真的很重要?!?/span>
「孩子,你還小,等你到了父母的年紀就可以體會父母有多么不容易了?!?/span>
是的,成人世界里永遠沒有「容易」二字,對于職場父母而言,更是如此。
明明努力打拼、任勞任怨,就想給孩子創(chuàng)造一個舒適、安穩(wěn)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結果,自己的苦衷孩子體會不了,到頭來還被埋怨「只顧著錢不陪他」。
家長肯定也委屈吧。
然而,我們也看到這個孩子如此歇斯底里的哭喊背后,暴露的是一顆缺愛孤獨的心。
原來好父母,真的需要做到這三點:
察覺孩子的心
看到孩子口口聲聲吼著「錢,錢,整天就知道錢」時,我不禁想,假如媽媽平時多關注一下他,多察覺孩子心里的負面情緒和異常,這一次沖突會不會就可以避免?
還是說,媽媽壓根就看不到孩子情緒激動的意圖,而怪他不懂事?亂發(fā)脾氣?
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。
《超級育兒師》里有個患眼疾的小女孩。
她脾氣差、任性,做事情不專心,還動不動就發(fā)火,頂撞大人。
媽媽無計可施,只好指責、批評和懲罰??珊⒆拥膯栴}越來越嚴重,媽媽只好求助外人。
超級育兒師到場觀察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最大的問題,跟媽媽的「不懂」有關。
媽媽根本察覺不到女兒看不清東西內心的恐懼和慌張,還不斷逼孩子做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。
這些錯誤做法,讓孩子在表達情緒時容易極端,影響了正常的社交生活。
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·福沃說:
「來自父母的打擊,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。它貫穿歲月,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?!?/span>
父母的誤判、不理解,總是不小心傷害了孩子,毀了他的安全感,還賠上了彼此的關系。
明明是最應該懂自己的父母,偏偏傷害自己最深,多可悲??!
最容易傷害孩子的,不是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,而是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愛和關懷。
真正好的父母,總會站在孩子的角度,嘗試去讀懂孩子的心。
在拍攝電影《親密旅行》時,沙溢的兒子安吉突然在片場崩潰大哭,場面十分混亂。
即便如此,沙溢也沒有絲毫尷尬和不悅,迅速抱起安吉離開現(xiàn)場,耐心安撫。
原來,安吉在每一段哭戲中都動了真格,過分投入感情后就剎不住了。幸好爸爸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感受,給他一個安全的地方宣泄,允許他慢慢走出來。
這便是好父母應有的樣子。
在育兒書《讀懂孩子的心》里提到,當父母能夠準確地讀出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時,他的情緒水平才會快速地下降,他才會恢復正常。
別把孩子的過激表現(xiàn)當成叛逆任性,他想要的,沒那么復雜。
不過想要父母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情感,聽懂他的話外之音。
唯有父母正確體察到孩子的細膩敏感,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和孩子溝通的橋梁。
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
開頭的視頻里,媽媽的一個舉動刺痛了我的心。
當她看到兒子情緒崩潰地大吼大叫時,竟一點反應都沒有?
也許她想著,自己靜靜看兒子發(fā)泄,默默忍受那份不被理解的痛苦就好了。可在我看來,媽媽不應該坐在那里一動不動,應該積極回應孩子所表達的內心。
要知道,當孩子極力說出內心感受時,父母是需要回應的,假如做不到或沒理會,孩子受的傷不亞于缺少愛。
就像心理學上著名的「靜止臉實驗」。
實驗前,媽媽和孩子開心地互動著,孩子有什么需要,媽媽都積極回應。
而在實驗開始后,媽媽瞬間收起笑臉,面無表情,不管孩子怎么「逗」她,她都一臉漠然。
這樣的「不回應」,讓孩子感到無比不安,最后崩潰大哭。
年幼的孩子,尚且能夠用哭鬧去尋求回應。
年紀大一點的孩子,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積極的回應,自己努力傳遞出來的信息不被父母接住,就很容易形成絕望的底色,認為努力表達都沒用,慢慢麻木,失去愛的溫度。
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過:「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,它就會變成熱情和愛;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,就變成黑色的?!?/span>
所謂父母的積極回應,就是一種生命力的看見,情感的交互,愛的流通。
好父母,總要學會積極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,不是習慣性用「嗯」、「啊」、「哦」去回應孩子,而是讓孩子知道:
「你的想法很重要;」
「你的問題我有在認真聽;」
「你的困擾我一起想辦法解決……」
只有對孩子提出的需求敏銳、及時正面回應,孩子內心才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感。
把孩子的事當回事,放下手中的東西耐心專注聆聽,孩子定能感受到愛和關注。
高質量的陪伴
說到底,視頻中的男孩需求很簡單,就是想媽媽別忙著賺錢,多陪陪自己。
其實,這要求一點都不為過。就算我們忙于生計,留給家庭的時間有限,很難有大把的機會和孩子相處,但也不要把忙碌當成借口。
收起虧欠感,陪伴孩子的時間與長短無關,更重要的是質量。
一次訪談中,郭晶晶透露了丈夫霍啟剛一條超贊的「育兒法則」。
不管工作多忙,霍啟剛都會抽空回家陪陪孩子。
除了霍啟剛這樣的好爸爸外,世界首富比爾·蓋茨在兩個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,也嚴格要求自己每周要抽出兩天時間送孩子們上學。
合格的父母,從來都不嫌陪孩子的時間少,而是更懂得把日常里零碎的時間拼湊起來,見縫插針地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。
這就是《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》的作者羅賓森說的「黃金時間」。
「給予孩子潤物細無聲的關心與呵護,陪伴孩子一起成長,這才是真正的黃金時間?!?/span>
該怎么做呢?在這里,分享三個比較好的做法:
第一,把「陪伴」安排到自己的日程表里
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,別過分內疚自責,擺好家庭和工作的位置,把家庭事務盡可能規(guī)劃到自己的計劃里。
讓孩子知道,即便父母很忙碌,但也愿意抽空陪他出去玩、旅游或者吃飯。
特別是孩子的生日、家長會、演出、考試比賽和節(jié)日等,這些對孩子而言很重要的時刻,父母盡可能提前規(guī)劃時間,把它空出來,就算做不到,也要提前說明原因。
第二,陪伴時高度專注
哪怕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,也不要邊陪孩子邊做其他事情,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重要,和父母間總有各種「第三者」。
鼓勵父母計劃陪孩子前,先安排好工作,分清楚兩者的時間,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。
就算只有幾十分鐘,放下手機和其他雜事,單純跟孩子一起,暢聊或享受難得的美好時光,才能培養(yǎng)彼此的感情,讓關系變得親密無間。
第三,早起或睡前問候、關心孩子的生活
不管是開啟新的一天,還是說晚安的時間,請好好利用這短短的相處。
如果可以,請在早晨上班前跟孩子互動、對話,彼此一覺醒來都比較放松,溝通有利于情感的促進。
不行的話,就在晚上睡前安排一段親子時間,聊聊當天的生活和感受,既放松了心情,也傳遞出愛。
要是這兩個時間都不小心錯過,也請打個電視或通個視頻,讓孩子知道父母始終關心著他們。
其實我們的孩子,要的并不多。
在他的世界里,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。
父母的洞察、積極回應和高質量的陪伴,是孩子幸福感的重要來源。
唯有做到這三點,孩子的童年生活才會有溫暖、美好的回憶。
即便父母再忙,沒有多多的時間陪在他身邊,他也知道自己是重要的,無人能比,無事能替。
有這份確信,孩子終能內心充盈、踏實篤定地走過人生每一個時刻、踏足未來每一個階梯。
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
別忘了文末 【點贊】和 【在看】噢~
作者:一喬,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,永葆童心的青椒。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處理,郵箱tougao@ksjgs.com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(ID: kaishujianggushi),37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,爸媽的育兒寶典,轉載已獲授權。作者:安語時,家庭教育指導師,媒體專欄作者,理性與感性、優(yōu)雅與邋遢完美結合體。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。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