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茶文化從唐代到宋代有相當大的轉變。唐代的飲茶方式是煮茶法,到了宋代則改為點茶法,即先煮好茶后,將茶葉研磨成粉末,再把粉末倒進茶碗里,用熱水沖,一邊沖一邊攪動,所以宋人在飲茶時用的不是茶杯,而是茶碗。
茶具的變革,到了明代才興盛起來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紫砂壺了。
紫砂壺是明代以后興起的一種茶具,不過在宋代可能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,北宋梅饒臣曾有詩: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華。制作紫砂壺的紫砂礦土由紫泥、綠泥、紅泥三種基本顏色泥料混合而成,保溫效果好,還可以吸收茶香,使用的越久,泡出來的茶越是醇香。
對于飲茶的改變,與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無關系。宋代使用的茶具是茶碗,而點茶的過程則非常繁瑣,朱元璋認為制作茶葉太耗費民力、財力,而開國之初,百廢待興,為了提倡簡約,使一般人民能喝散茶,反對過度精制茶葉,只將新鮮的茶葉經(jīng)過烘焙炒制后就可以喝了。由于茶葉制作的觀念改變,茶碗逐漸被淘汰,明代的茶具以小巧的茶壺、茶杯為主。
明代的飲茶文化與佛教僧侶密不可分。飲茶的休閑活動,主要是從佛教僧侶開始的,甚至有些僧侶精通茶具的制作,而當時的文人雅士又喜歡與僧侶來往,在飲茶談笑中,不免對茶具的使用越來越講究。于是,當文人與制作茶具的匠人結合出來的作品,上面常飾有詩、書、畫、印,是多元藝術的綜合體,非常文雅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。
網(wǎng)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