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丨傲嬌一只羊

01

從倒數(shù)第一到考上清華

她做對了這一件事

最近,寧海中學的一個男生被很多媒體評為“勵志黑馬”。

他叫趙啟琛,剛入學時,常??及嗬锏牡箶?shù)第一,卻在今年的高考中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。

最初讀高中時,他成績差,壓力大,夜里常常睡不著,喘不過氣的他,甚至申請走讀,試圖片刻的“逃離”。

現(xiàn)在從“差生”變?yōu)榍迦A的“高材生”,巨大的身份落差,讓很多父母都好奇,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。

作為“倒數(shù)第一名的家長”,她的媽媽在采訪中的一句話很有啟發(fā)性,媽媽說:

“他考砸了,就找我發(fā)發(fā)牢騷。我就安慰他,給他擁抱。我也沒別的辦法,就這樣一直寬慰一直寬慰,一天天就過去了?!?/p>

談及自己的逆襲之路,趙啟琛也感慨:

“堅持的信念很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我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。

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,他總是不斷地鼓勵我,支持我。”

趙啟琛

一個人獲得成功從來都不是容易的。

從青銅變?yōu)橥跽撸x不開趙啟琛夜以繼日的努力,也離不開父母的鼓勵與支持。

戴爾·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點》一書里寫道:

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,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,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成長,獲得自信,從而變得更優(yōu)秀。

父母的鼓勵,讓孩子從中收獲了自信,看到了自身的潛力,培養(yǎng)了越挫越勇的勇氣。

真正有遠見的父母,從來都不吝嗇對孩子的鼓勵。

大多數(shù)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疑問:

如果表揚、鼓勵孩子的話,會不會把孩子夸壞?

因此,大多數(shù)父母更加信奉“打擊式”教育。

以為口中“每天只讓你學習,有什么可累的”,孩子就能珍惜學習的機會。

經(jīng)常把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,就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,知恥而后勇。

就算考試進步了,也是說“等什么時候考到第一再說吧”,孩子就會戒驕戒躁。

可被打擊著長大的孩子,往往沒有如父母預想的優(yōu)秀,反而會生因此而喪失很多機會。

前段時間,媒體曾曝出過一位“啃老十年”的女大學生范金成。

面對媒體,她哭著說自己所有的自信都被母親打擊掉了,根本沒有獨立做決定、獨立面對生活的勇氣。

她做的每件事,都會被父母挑出問題,然后被狠狠批評一番:

認真學習做飯,家里父母會挑各種小問題,責罵她做得不好。

愛上了設計,渴望做一名設計師,遭到父母的批評:

“有什么用?學習去?!?/p>

就算喜歡上雕刻,也是迎來父母無情的嘲笑:

“喜歡你也干不了。”

不斷的貶低與否定,讓她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,甚至患上了嚴重的社交恐懼癥。

心理學家蘇珊·福沃德曾說過:

小孩是不會區(qū)分事實和笑話的,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,并將其變?yōu)樽约旱挠^念。

父母怕孩子驕傲,于是用各種語言打擊,以為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孩子的上進心。

殊不知,你的每一句貶低,都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。

“打擊式”教育,只是打擊,沒有教育。

你的“打擊”不是激勵,而只會讓孩子的自信心消失殆盡。

02

經(jīng)常被差評的孩子 贏不了好評的人生

美國社會學家?guī)炖?jīng)提出過一個“鏡中我”的概念。

意思是,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(tài)度。

也就是說,如果父母一味的貶低,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毫無用處。

綜藝節(jié)目《熬鷹巴士》的嘉賓時悅,曾在節(jié)目中崩潰大哭。

時悅說,父母持續(xù)的否定,導致她不敢對任何人流露出脆弱的一面,甚至被心儀的對象拒絕也不敢表現(xiàn)出難過。

有一次公司舉行主題part,時悅應景地穿了一個低腰熱褲。

然而被父母看到后,卻辱罵她“不檢點,只有妓女才這樣穿”。

種種刺耳的話,讓時悅忍無可忍,她刪掉了媽媽的所有聯(lián)系方式,試圖割斷傳遞負面信息的通道。

類似的貶低充斥著時悅整個前半生,甚至在時悅表現(xiàn)出無力與痛苦時,父母還惡語相加:

“我們根本不擔心你會自殺。”

明明是一家人,我卻活成了一座孤島。

經(jīng)常被差評的孩子,很難養(yǎng)成在生活中自信的姿態(tài),他們習慣取悅別人,習慣貶低自己。

心理學家李雪曾提到一個觀點:

投射是有能量的,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評判投射給孩子,就等于給孩子創(chuàng)造一個負面的現(xiàn)實。

再好的孩子,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。

沒有被父母的鼓勵滋養(yǎng)的孩子,怎會有信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呢?

03

優(yōu)秀的孩子 都是被鼓勵出來的

心理學家魯?shù)婪颉さ吕卓怂垢嬲]所有父母:

孩子需要鼓勵,就像植物需要水。

植物無水,便不能生長。

孩子沒有鼓勵,就不能建立自我價值。

《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》的作者王宏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

一位偉大的母親用“假話”幫助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。

幼兒園時,老師告訴母親,她的兒子有多動癥,建議去醫(yī)院檢查。

但她卻告訴兒子,老師表揚了他,原來他只能在板凳上坐1分鐘,現(xiàn)在能坐3分鐘。

小學時,老師說:“全班只有50名學生,你兒子排49,我們懷疑他智力有問題。”

母親強忍著淚水,告訴兒子:

“老師對你充滿信心,你并不是個笨孩子?!?/p>

每一次母親的“假話”,都讓兒子備受鼓舞。

他越發(fā)的努力,慢慢的他看到了自己的進步,釋放出了無限潛能。

英國知名心理學家也曾在書中表達過:

「一個經(jīng)常得不到肯定的人,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(fā)到20%-30%。

而一旦得到肯定,潛能將會被開發(fā)到50%。

如果這個肯定來自于家庭,那么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(fā)70%-80%?!?/p>

讓孩子發(fā)自內(nèi)心覺得“我可以”,他們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,取得更大的進步。

04

學會鼓勵 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

美國一位教育家說:

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,除了贊美與鼓勵,我找不出還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辦法了。

為人父母,給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學會鼓勵孩子。

只有在父母鼓勵下長大的孩子,才能達到較高的成就。

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

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過一個“試誤說”的觀點。

意思是,學習的過程,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、錯誤遞減的過程。

當孩子犯錯時,如果父母允許他犯錯,并給予鼓勵,他們就能從錯誤中得到成長。

相反,如果給予批評,孩子可能就會害怕嘗試,錯過學習的機會。

父母應尊重孩子好的一面

記得曾經(jīng)看過一個故事。

有一次,小男孩在家玩籃球,不小心把媽媽珍貴的花瓶打碎了。

害怕被媽媽責罵,于是急中生智,用膠水把碎的那一塊粘了起來。

被媽媽發(fā)現(xiàn)后,他也沒有承認,而是說:

“是一只貓從窗戶外蹦了進來,打碎了花瓶。”

媽媽聽后并沒有生氣,而是拿出了三塊巧克力,對兒子說:

“第一塊獎勵你有神奇的想象力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會開窗的貓。

第二塊獎勵你動手能力強,瓶子粘的很牢固。

第三塊媽媽要向你道歉,明明知道自己有個活潑的兒子,還把瓶子放在危險的地方?!?/p>

媽媽沒有因為兒子撒謊而責罵他,而是看到了行為背后潛在的一面,即好的行為。

而小男孩也因為媽媽的鼓勵,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。

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

鼓勵,就是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,并從中激發(fā)自信心。

當父母夸獎孩子時,孩子自然也會因為自信,從而反饋給我們更好的行為。

心理學家杰絲·雷爾有句名言:

鼓勵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,就像陽光一樣,沒有它,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。

被鼓勵滋養(yǎng)長大的孩子,就像陽光照射花朵,水分澆灌樹木一樣,他們帶著父母給予的力量,更加有信心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不要吝嗇你的鼓勵,要知道你的一句鼓勵,就是孩子前進路上的動力。

寫在最后

每個孩子,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,都值得被精心的養(yǎng)育和呵護。

優(yōu)秀的孩子,從來不是只靠打罵斥責就能夠管教出來的。 父母的愛、耐心和正確的引導方法,才能讓孩子更快的前進。

希望今天的文章對大家有幫助,歡迎點個 “在看”,或看完點個 “贊”。

圖片丨攝圖網(wǎng)、網(wǎng)絡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
喜歡本文的話,歡迎轉發(fā)到朋友圈!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(chuàng)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(nèi)容。

舉報郵箱:3220065589@qq.com,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。